课前三拼课后三清《中国教师报》“轻负高质”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学生的“轻负担”来源于教师的不断思考总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套方法——课前三拼课后三清。“三拼”就是在课前拼教案、拼课件、拼习题,“三清”是课后清批改、清辅导、清知识。课前三拼1.拼教案新教材变化很快,经常有很多知识点很难把握住。因此,在备课之前我会做好三件事情:(1)每发到一本新书,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教材,把这本书通读一遍,把整本书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好分析,对本册的知识点、教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2)备课前对每个单元做好“单元知识点整理”,对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每个单元我都会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准确地把握知识点。(3)在单元知识整理的基础上,设计好前测卷。对学生前测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让我快速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了解到哪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哪些知识点哪几个学生不会,便于我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了前面的基础,我才开始备课。备课我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一备:主要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备课。这样的备课往往有许多自己没有考虑全面的地方。二备:我会找2~3个优秀的教案,进行学习,认真与自己的教案进行比较、反思,看看哪些是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哪些是别人的精妙之处而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发现自己的漏洞,找出差距,提取精华。三备:参照别人的备课,对原先的教案重新进行梳理。这是非常考验人的过程,需要自己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起点与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调整。教师在备课上所花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授课质量。与其说这样备课是一种煎熬,倒不如说是一种磨砺。这样的备课方式有利于促进我独立思考。但坚持这样备课,确实需要毅力。2.拼课件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常常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是平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自己做课件,而且水平不高。因此,我会从网上收集一些课件,把其中自认为比较好的环节拼凑起来,找到最佳的演示方法。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底面与圆锥大小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怎样突破这些难点呢?只利用讲解或板书效果会很一般。于是,我上网收集了几个课件,拼成了为我所用的课件。通过这样的剪拼,教学效果很好。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出发,找准课堂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3.拼习题(1)精做课前,我总是自己先做一遍课本上、作业本上的题目。这样有利于了解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更利于帮助自己理清本堂课的重难点;预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加快批改速度;快速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2)精找现在的教材进度比原来快,许多练习的量不够,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市面上有许许多多的教辅资料,这其中也有一些不错的题目。我每个假期都要到书店选择几种不同版本的教辅,从中选择一些题目在课堂上集体讲解、练习。我找题的类型一般是:找学生易错题,夯实基础;比课本的知识点略微拔高一点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找一些平时少见类型,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单元备课前,根据单元知识点和学生的前测情况,对每课时的易错点进行梳理,使我精找的题目、作业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3)精练当堂练:我把与知识点有关的学生易错题作为当堂练习的主要类型。我会逐一在投影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把答案写在草稿上,等全部做完后边分析边互相批改,把学生错得较多的做上记号放入我的“个人题库”。考卷练:一个单元下来,将“个人题库”收集的题目,作业本上错得最多的题目整理出来,作为一个单元的补充练习的重要部分,拼成一份练习卷,再次进行巩固。作业当堂练,既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又能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时收集学生的错误,为以后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把它整理成练习卷再次练习,使纠错真正落到实处。课前“三拼”,为常态课的课堂教学高效开展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