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自觉使用字典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方案城关区大砂坪小学陈亲辉一、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1、课题的界定自觉,即学生自己积极主动使用字典,减少了教师基础方法的教学。自觉使用字典习惯养成,着重在于养成习惯,坚持到底。小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查字典的方法,但只是掌握了怎样查字典,而在步入高年级的时候,增加了识字量,学生却不能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出现了字音不清、字形不辨、错别字等现象。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查字典的良好习惯,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字典主动识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前预习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2、理论依据《小学中年级学生自觉使用字典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查字典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第一学段目标中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目标中要求: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1、课题研究的背景我长期在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发现一个非常普遍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现象:即小学中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文、课外阅读、写作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大都不愿意查字典弄个究竟,总是蒙混过关或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仅失去了许多增长知识的机会,而且限制了个人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进行了《小学中年级学生自觉使用字典习惯养成研究》。小学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指出,1-2年级,也就是第一学段,在查字典方面课标要求学生们达到的程度是: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也就是3-4年级,即我们课题中的中年级,课标要求达到的阶段目标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由此可见,第一学段,学生们已经在老师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查字典的方法,具有了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能力,所以我们中年级的研究范围重点放在了“自查字典习惯养成”上面,本课题的内涵也在于此。2、课题研究的意义字典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借助字典这本工具书自主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就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充分利用字典这个“无声的良师”排除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生对字典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字典的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字典主动识字,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小小的一本字典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受益终生。三、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字典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1、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3、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4、激发学生对自觉使用字典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四、研究的基本内容1、中年级学生自觉使用字典习惯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从“经常使用字典”“偶尔使用”“从不使用”三个方面把学生进行归类,算出各占比例。同时,调查学生“能够使用工具书”的学生的人数及其比率,准备分析原因,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提供借鉴。2、制定“不使用工具书”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一是主体性培养,让学生了解使用工具书重要性。二是层次性作业,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查字典作业,让水平参差的学生都愿意参与自主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