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渗入一定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德情操,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裨益。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担任起了培养学生审美的任务。初中语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一、引入意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初中的好多课文,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客观自然美与主观情感美的有机统一,不仅能给人美的感受,而且能激发人热爱生命。在讲授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意境,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例如《济南的冬天》是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佳作。要使学生领会其诗情画意的自然美、简洁朴实的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和美德陶冶,就必须创设意境。描写济南冬天雪后山景的一段,教学时不仅要靠有感情的朗读,还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视觉去“眺望”山雪、去感受美——小山的雪景。文章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笔笔轻描:她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翠松与白雪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美动人的描写是它的色,而课文中“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是引人悠然遐思的艺术虚笔。在色与态的描绘里,静景动化,化出了盎然生机;虚实相生,生出了无限情趣。它更有世上更动人的富艳,艳日夕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其娇媚之态宛然可掬!在傍晚雪光的熏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那些小山太秀气”是作者感情的流露,是对小山的怜爱。只有使学生面对这样一种意境,才能使他们感到不仅有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有雪的内在美,雪的情韵美。这样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优美深邃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对大自然美景,心驰神往,激情荡漾,情操得到陶冶。例如在讲《与朱元思书》时,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意境开阔。“缥碧”写出了江水之色;“千丈”写出江水之深;“见底”写出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夸张句来形容水的急,勾勒其急湍猛浪激越的意境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写奇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纯净而幽美的山水,使你我变得超然脱俗,飘然若仙,这美景,这意境,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根据文中的内容绘制出优美的山水图画,再让他们听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引导学生获得亲临其境之感,使之陶醉在作者着力渲染的“山清水秀“之中。然后,通过教师讲述把同学们引入美好的意境,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精神。这样反复下去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健康审美的途径。二、借助想象,让学生感悟艺术美艺术是神圣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题材是进行艺术美的教育重点。通过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悟艺术美的能力,这对与他们深层次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是大有益处的。例如郦道元的《三峡》,笔法凝练,提纲挈领,笼四时,接千里,山之雄奇,水之汹涌,尽缩于百余字之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通过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山连山,山山,山山相接,山外有山;两岸重峦叠翠,犹如天然画廊……“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此段文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