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王金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内蒙古自治区原教研室主任丁培忠先生所倡导的“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与课标所提如出一辙,只不过“小语整改”更加将语文教学加以细化,即注重“听、说、读、写、思、背”的有机结合。而在大力倡导自主高效课堂的今天,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诟病。笔者认为,课文来原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一、正视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1、语文教学等同于课本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倾向还普遍存在。无论《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曾经左旗轰轰烈烈搞的小语整改,都提倡“大语文教育”,要求构建一个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加强语文实践和优化语文环境为两翼,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通,校内外联系的教学新体系。但是,当前我们的语文课仍然只上语文课本,认为教完课本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我们并没有系统开设自读课和课外阅读;只完成单元规定的习作,而不结合课文和课外生活练笔;只完成每单元的口语交际教学,而不结合语文教学环节进行说话训练;语文教学不能与学校、社1会生活相结合,不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很少举行各种语文课外活动等。2、课堂教学存在华而不实的倾向。诸如:(1)重视人文性而轻视工具性。对文本思想情感过度拔高,对文本读得少,读得不熟,读得质量不高;忽视识字、写字教学,识字环节不扎实,写字环节形同虚设,时常不设;(2)课堂结构过于复杂,追求花样翻新,缺乏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3)教师牵得过多——讲得多、问得多、评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读得少、质疑少、思考交流少;(4)不能根据课文的特点渗透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5)对文本创作、选编意图理解肤浅、把握不到位,学生出现错误理解或妄加发挥时,教师不能恰当引导、拔乱反正。(6)音像课件运用过多或不适当,占去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了基本的语文训练等等。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效益。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反对语文课堂华而不实的倾向,提倡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风格。3、盲目崇拜或引进外地的某些做法。课改以来,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在追求所谓新颖的做法。比如过多地使用音像课件,穿插一些与语文训练关系不大的活动,虽然使课堂显得热闹多变,但必然会影响扎实的语文训练。小语整改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引领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多写,虽然它的一些理论观点简单质朴,许多做法并不新颖时尚,但它2却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一)、注重学生的听说训练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前人没有留给我们任何经验。因此需要我们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基于我镇现状,我认为,我们的听说训练首先要从“口语交际”入手,即变口语交际课为听说课。这一点,大部分教师可能都做过尝试,尤其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中都加以运用过。但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课无法可上,无从下手。下面给老师提供一些方法,仅供参考:1、观察说话:这种方法在低年级使用较多。可以有观察图画说话、观察实物说话、观察动作说话、观察自然说话。2、听后复述:如复述故事、笑话、听录音新闻后复述要点。这些方法即能培养学生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还可积累丰富的语音材料,锻炼学生系统连贯的听讲能力。3、设置情景说话:如打电话、问路、买东西等等。这些方式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意图进行对话,训练学生敏捷的听讲思考和表达能力。4、扩说、续说、概说、变说、评说:教师提供一个说话材料,然后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些方法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辨力和概括力。5、辨析说话:听一段有毛病的话,要求指出内容上不合理的地方和语言上的错误。这种方式能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3(二)、阅读是语文的根基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