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教材分析《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支点。本节主体内容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组成,通过学生对“液体压强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分析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物理实验是“情有独钟”,本节的探究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取,适宜学生探究;但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对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还不甚明了,要加强引导。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难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操作过程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一端扎有橡皮膜的大试管、一次性打火机、约10厘米长的细铁丝、蜡烛、一次性塑料杯、塑料水槽(或用塑料脸盆代替)、装水的小烧杯、大烧杯、压强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提问:1、深海鱼到岸上时为什么会死?2、游泳的同学在潜水时有何感受?3、深海潜艇为什么用很厚的钢板做成?学生思考并交流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3、学生猜想各异,但可有意向“液体有压强”引导,不必否定其它可能。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1、提问:液体对器底有压强?2、演示:往蒙有橡皮膜的试管里倒水。3、演示:用针扎破橡皮膜看到水向下流。4、收集各组讨论意见,得出初步结论。1、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并思考讨论。2、观察水流方向,并思考原因。1、认识判断物理规律可用不同的显示方法。2、认识物理量的渐变,从而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3、说明:容器中有水流出的地方有压强,为下面实验的开展打基础。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1、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很快在塑料杯上打上又细又圆的孔?2、提问:你能否利用手中的器材证明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3、师生对问题进行初步评价。1、小组讨论并动手操作探寻打孔的方法。2、学生实验探究,老师提问并观察思考讨论,为什么水能从侧壁喷出且远近不同?1、打孔实验虽小,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教师演示的水流较细;后面学生看不见,改进后很明了直观。4、打孔时要提示用烧热的铁丝烙。5、侧壁有孔的玻璃管实验室里几乎没有,就地取材来替代也是一个好办法。液体内部有压强1、简介演示压强计。2、提问:液体对容器底、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压强吗?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3、巡察指导学生实验4、板书分析论证后形成的结论。5、提问:大家能用自己得出结论解释水从塑桌上有两杯等高的液体,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让探头处在任一杯液体中,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2、保持探头在液体中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压强是否相等?3、增大探头在上述液体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压强是否改变如何?4、保持夹子的位置不变(深度不变),将探头放入另一杯液体1、学习简单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2、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3、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解的探究精神。4、深度不变来改变探头方向时,发现各次高度差的格数略有不同,探头朝上朝下就有1—2格的差别,这是压强计设计的不足,可借助刻度尺来控制深度相同;5、不事先说明两杯液体的密度,就是为了加深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又明白了一种鉴别物质的方法。料杯中喷出时远近为什么不同吗?中,看看压强是否改变?同时思考: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压强不同呀?板书设计液体压强一、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二、液体内部压强特点1、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