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书区五校张彩艳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给“教师”下了一个别样的定义,细细品味还真有道理。他说:“教师就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读书人。”我喜欢读书不只因我是老师,这种喜欢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曾经因为沉迷琼瑶和金庸小说而成绩一落千丈,差点退学;也因为对阅读的挚爱和坚持让我走出一次次的困境,重新走上一条比较光明的路;到了师范,我的阅读爱好得到了充分施展,读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1999年,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武川学区陶家窑小学的一名语文兼思品教师。自以为读了很多书的我上课不到一个月,就发觉自己不对劲——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怎么办?一位好教师应该像一个神秘的“磁场”,她走到哪里,就能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哪里;讲起课来,应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气概,能够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充实的知识和心灵的震撼。如此水平,我坚信当从读书中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在我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一个“够”字。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时不我待,因为假如教师不读书,必然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于是我把学校订阅的近两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德育》这两本杂志都借过来,琢磨课堂教学语言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借鉴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而其他的书籍几乎就绝缘了,其他老师笑称我为“读书专业户”。我执教的第二学期,学校就迎来了区教研室王主任等一干领导的教学调研。也许机遇永远属于有备而来的人,学校让我上一节思品课《父母的疼爱》。我参考《小学德育》中介绍的相关课例,根据“导入求趣”这个教学设计要求,设计了“看动作猜成语”这个教学环节:我摊开手掌,掌心朝上,然后就地取材,在掌心放一颗粉笔头,让学生猜一则成语。学生猜得兴趣盎然:掌上明珠,于是我以父母把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哪儿感受到父母把你当作掌上明珠——我们该怎样对待父母作为教学主线,这一堂课仿佛是一个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课后,王主任夸我设计新颖简洁有趣并感慨我的课堂调控不像一个刚踏上讲台半年的新老师,倒像教了三年的老教师般镇定。我想教研员的评价既是鼓励,也是对我专心致志读专业书的肯定吧!从此订阅几本教学报刊杂志也就成了我的习惯。第二年教了三年级的语文,但还是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这时同事又给了我建议:“你现在没有机会,可以先试着写写论文。”于是我又开始研究杂志里发表的论文是怎么写的,然后凭自己的理解和仅有的一年的教学实践,独自琢磨着,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写的论文居然发表在了《甘肃教育》上,记得那还是我们那所学校第一次有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那一年还有一篇教案获市级一等奖。第一次写论文,编写教案,应该说完全就是自己读报刊杂志获得了一些灵感,也让我开始找到了一点当一名优秀老师的感觉。陶小执教的三年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诸位名师的录像课。他们的课堂,评价语风趣幽默,过渡语精巧诗意;师生间的交流是水乳交融般的让人惬意,而一个个细节时时包容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他们的课堂折射出教师的睿智。那种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真美妙,在课堂也模仿着试一试,结果却是“东施效颦”。他们的课堂到底是怎样“炼成”的?教师要做那些修炼?我往常的“专业化”阅读能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教学支撑吗?老校长的一句话让我走近了答案。他说:“空闲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书是哲学和历史!”我豁然开朗,教师的精彩来自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说:“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哲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辨。”,看来仅仅靠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小学德育》是不行的,于是我的案头还摆上了:魏书声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老师指导我如何和全班孩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时做、时时有人做”;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那一个个来自孩子身边的故事让我和孩子们感动更给我们以启迪;《唐诗鉴赏》和《宋词三百首解析》则引领我走近作者和其生活的时代去用心品读诗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