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第三十六回)Thisisneitherfish,fleshnor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fish,fleshnor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1“thisis”。(2)贪多嚼不烂。(第九回)Biteoffmorethanyoucan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offmorethanonecan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这种译法不仅做到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文化效果上最大限度的等值,又易被译语文化接受,既保全了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又承载着原文的文化内涵。然而,这样的等效翻译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是比较有限的,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较大的改动,力争做到效果上的等效。二、直接转移形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习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表层意义中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形象。而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及表达思想也不尽相同。当原语形象所承载的喻义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时,可以根据具体上下文,用译语中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替换原语中形象,即指称意义用译语形象传达。这样虽然形象不同,但语用意义是相同的,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第六回)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Workoutaplan,trusttoBuddha,andsomethingmaycomeofitforallyouknow.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Manproposes,Goddisposes”的内容2与形式基本一致,只是从原文的民族色彩来看,刘姥姥是信佛的,而非基督教,因此将God改为Heaven更为合适。三、意译法——舍弃原文形象如前所述,习语负载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因此有时某一形象无法用译语译出,此时只能以意译的方法将其隐含意义译出。成功的翻译就在于虽然改变了语言符号,但并不改变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即思想内容。如:(1)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第六十五回)Ifotherwomenarejealous,sheisahundredtimesso!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醋罐子”这一说法的含义不言自喻。如果将其直译的话,译语读者就不知所云,因此就不如索性舍弃原文的形象,将其意译出来更好。(2)林黛玉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第五十七回)Tai-yuexclaimedindistressandsympathy.这句汉语习语是用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悲伤,与其形象兔子和狐狸不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翻译时完全可以省略其形象,只译喻义。根据上下文的实际情况,这句话表达了林黛玉由邢岫烟的处境联想到自己身世后发出的感慨和随之产生的悲伤,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