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一课时认识上下和前后总第3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内容,11页的练习二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教具与学具:课件,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学生的文具用品等。教学过程:一、新授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1)图上有什么?(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思考:①卡车在轮船的()面。②轮船在火车的()面。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9的图,请学生观察:(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并回答:①李林在王英的()面,王英在李林的()面。②张宁在李林的()面,王英在张宁的()面。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王英的位置关系(对李林来说,王英在李林的后面;对张宁来说,王英在张宁的前面)。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3)完成练习二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二、巩固练习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2.看图想一想,填一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教学中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设计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种不同的物品摆一摆,然后说出所摆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说出一个同学的前面是谁,他的后面是谁,让大家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出来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转以及三个同学表演前后位置,让同学体验相对性;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相对性;拍手游戏、按要求排队、按要求给动物分房子、看图用上“上、下、前、后”讲故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使原本枯燥地“空间与位置”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对“上下、前后”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了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上、下、前、后第二课时认识左右总第4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练习二12-13页的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教具与学具:课件、挂图、学生文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根据画面找出有关上下前后的关系的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二、新授谈话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位置关系。1.教师背对学生出示右手,问:“这是哪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