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工作经验虎林市第四小学2003年秋季,我校一年级开始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全面性改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为了搞好课程改革,我校课改领导小组,每学期都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方案,通过家长会向家庭、社会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使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积极投身到课改实验中来。(一)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校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广大教师同新课改一同成长。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做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二为全体教师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作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教导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校长到副校长,到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等多次给教师们搞业务讲座,先后进行了《同新课程一起》,《新课程四十问》《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怎样写教育案例》,《怎样写反思小结》,《怎样写报告性论文》,《怎样选择科研课题》、《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使教师们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中做到: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二)反思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教研行为自主化。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每周一为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3个学科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2.教研主题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以课改实验带动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推进课改实验。3.教研内容系列化。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高上好“三课”的做法。即骨干、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4.教研形式多样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课改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读书交流等。5.教研科研一体化。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经常协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三)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老师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