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68页“退位减法”一、情境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前天是什么节日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买了很多礼物吧,我这里呢也有一些东西。你最想买其中哪一样呢?学生举手说自己想买的东西。(简析:从学生买东西入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二、探求新知1、解决问题如果你只有8元钱,你最想买的东西钱够的小朋友举手。钱不够的呢?(简析: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把生活搬入课堂,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采用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主要是看学生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主动地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减法算式。你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吗?教师课件展示:36-8=3、探索计算方法:36-8等于多少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草稿本,你自己算一算,会算的小朋友你可以直接算,不会算的,你可以借助桌上的小棒。简析: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老师就请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是全班学生都会了。这就是所谓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可能它既能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所以效果好象还好。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很彻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尝试让学生独立计算,获得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