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生物单元主题教学深圳市福田区景秀中学张云洁【摘要】:文章以“微‘世界’”,大影响“这一单元主题教学为例,以“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制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持续性评价”作为教学支点,尝试在“深度学习”的四个步骤中设计高效率的生物单元主题教学。【关键词】:深度学习单元主题教学教学改革“深度学习”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改进项目。近两年来他们尝试践行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他们在全国征集了深圳市福田区景秀中学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在生物学科进行探讨实践。“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有多种实践形式,目前,主推的是单元主题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要整合教学内容,这种整合可以跨越教材中的章节界限、年级界限,甚至可以跨越学科界限,从而形成具备学科特点的完整体系,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知识体系;并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并能够呈现于课堂,即形成高级思维并可视化。根据这种理论,“深度学习”活动下的单元教学呈现形式一般分四个步骤来进行: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制定深度学习目标、设计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持续性评价。根据以上理论,在这个学期,我与本校的李明珠老师选取微生物模块进行了“深度学习”的具体实践,单元主题名称是:微“世界”,大影响。一确定单元学习主题这个学期的“深度学习”主要由我校初二生物备课组来承担,所以我们研究了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学教材。在这本书中,涵盖了两个单元的内容,其中在第五单元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知识。细菌、真菌和病毒原本同属微生物知识体系适合进行“深度学习”。首先,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科的核心内容,即生命的内涵。如在学习病毒的知识时,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病毒的结构这么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生长发育,生物学家们为什么还把它归类为生物呢?其次,对现实生活有意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听到家长的嘱咐:饭前要洗手。但在他们的心里,并不以为然。在这次单元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接种了洗手前手上的细菌,培养出了大量的菌落,学生看到了,非常的震撼,也从内心中意识到了洗手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养成了卫生习惯。再次,可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探究。在本单元中,“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用到了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反复用到,对它进行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探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知识在教材中原有的知识体系,是先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和特征,再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以及人们对它们的利用,最后介绍病毒。这样的安排知识点稍显繁琐,信息的海量喷发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需要加以组织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学生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始的。如看到妈妈蒸馒头时,要加菌种;从电视广告上知道真菌使人患了足廯;HIV病毒导致人患了艾滋病等。所以,我们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现象,按自己的认知规律去探究问题,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我们将教材中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拆分、整合,调整为:先介绍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再介绍他们的分布,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最后总结归纳与提升,描述微生物。这样,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这样有组织、模块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与迁移。我们将这个单元主题命名为:微“世界”,大影响。最初,我们定的名称为:小世界、大影响。后来考虑到“小”字不足以反映微生物的内涵,于是改为“微”字。“微”有微生物、微观、体积微小之意;“大”指的是对人类影响很大。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到微生物虽然个头很小,大多数肉眼都不可见,但引起了人类的多种疾病,甚至可能造成物种的灭绝,但同时,它们也给人类带来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