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二)》教学设计大庆市万宝学校张丽华【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40-41页)。【教材分析】“动手做(二)”的内容是通过七巧板拼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主情境出示了一副完整的七巧板,并简单介绍七巧板的历史与构成。对于平行四边形,只让学生直观认识,知道形状和名称即可。教材要求学生既能拼出给定的图案,又能自由拼摆图案,这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些经验,再来认识平行四边形不会有困难;关键是用七巧板怎样拼摆图形,这需要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学目标】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会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图形,在操作中感知图形特征。【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拼图形。【教学准备】课件,一副大“七巧板”,学生每人一副小“七巧板”。【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引出内容。1.猜一猜:(黑板上写有“七巧板”三个字)师:大家知道“七巧板”吗?学生猜为什么叫“七巧板”。2.认识“七巧板”:出示完整的“七巧板”图。『设计意图:利用猜一猜,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带领学生轻松步入学习新知的轨道,引出“七巧板图”,一箭双雕。』二、多种手段,体验感悟。1.了解“七巧板”由来。师:有的同学玩过“七巧板”,对它并不陌生,那你们知道“七巧板”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吗?介绍“七巧板”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介绍“七巧板”的由来,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让数学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数学课堂。』2.观察体验,“七巧板”组成。师:七巧板很神奇,但它的神奇需要大家的配合。我相信同学们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勇于动手,七巧板一定会在你们的手指下展现它的神奇魅力。(1)认识“平行四边形”:观察七巧板,找图形。学生先找出学过的图形,当说平行四边形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并让他到前面把平行四边形找出来,让大家看看。(2)巩固认识:观察平行四边形,交流记住它的好方法。交流方法后,出示几个卡片图形,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先找学过的图形,后找要认识的新图形,保证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扫清学习障碍。』(3)阅读教材完成:结合数学书42页“七巧板”图,同桌两人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下面说一说、填一填的内容。小组代表汇报,相互纠正、补充。『设计意图: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是学生应具备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利用学具,解决出现的疑问,这对理解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会缜密思考,大有帮助;同时为后面的拼图形做好准备。』3.动手感悟,“七巧板”拼图。师:观察这幅“七巧板”,1号和2号都是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师:这就是“七巧板”的奇妙,利用其中的几块可以拼成一个新图形,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1)学生利用“七巧板”学具,同桌两人商量着拼出学过的图形。(2)小组代表展示拼成的作品,并汇报用几个什么图形,怎样拼成的。『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逐步体验后,通过动手拼的操作活动,深化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一方面帮助学生感悟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学过的图形,体会拼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动手操作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三、实践操作,提升认识。师:“七巧板”的神奇魅力,不只是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更重要的是用它能拼成生活中非常有趣的图形。1.基本练习。出示练一练1题所有图。(1)观察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并为这些图形取名字。(2)学生从这些图形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照着样子动手拼一拼。2.深入练习。师:课前老师用“七巧板”,也拼了三幅图形,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练一练2题图)(1)学生猜分别像什么,并把三个图形连起来,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学生代表上台讲故事。(2)指出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