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引领读写共生——《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尊敬的评委、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来说说教材——一、走进文本,悉心解读——说教材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为了表达情感,文中多处用到前后照应的写法。接下来,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二、走进学生,洞察心理——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学习方法,倒叙这种写法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遇到过,但是多数学生头脑中对倒叙没有清晰的概念。前后照应这种写法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写法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三、纵观全局,致力发展——说目标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本课的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1、正确读写字词。2、抓住时间变化来理清课文的顺序。3、能抓小标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4、正确认识倒叙并学会运用的写法。其中第二、三个学习目标是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平时在阅读、写作时对描写方法的探究甚少,因此,我将第四个目标定为教学难点。四、以读促写,读写共生——说方法教师教的目的是通过引导让学生由不会到会,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为了完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读中寻法、整合入法。五、以读促思,生成学法——说过程在以上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我利用课件在《童年》的伴奏中展示:小学生快乐生活的图片,当学生还沉浸在快乐的童年中时,同学们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可曾想过,为我们开创幸福生活的那些革命先烈?一句导语拉近学生与李大钊的距离,此时我及时出示李大钊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李大钊有个初步的认识,为走进文本内容做好铺垫。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入文本,从而体现语文课程的生活化。(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字词教学虽然不是高年级的重点,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基础,所以,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教学时将本课的字词梳理为两类:第一组易读错的字:含糊匪徒一拥而入魔鬼似的满脸横肉被难日乱蓬蓬;第二组易写错的字:书籍严峻舅姥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在第一组词中重点强调横和乱蓬蓬的读音,由于学生很容易将舅的上半部分写错,所以我第二组词中引导书写这个舅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特点,又为学生提供了学法示范,学生以后在复习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归纳整理法来梳理整组课文、甚至是整册课文的字词,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一目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又是分两步来完成的,第一步,理清课文顺序在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阅读要求: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当学生找出这些词后1927年4月28日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黄昏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我巧用“在这些时间或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加小标题。顺势引入第二步抓小标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在这一环节,我抛出的问题:“想想在这一时间或这一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指向性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无从下手,此时我又没能及时调整引导的方向,只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加以指导,所以耽搁了不少时间,直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弄清楚本课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我却匆匆总结出了学习方法:抓小标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我当时,只用一句:用上连接词把这些小标题穿起来。我相信学生会很轻松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深入研读,品味写法我紧紧抓住学生找出的表示时间的词,再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时间,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开头和结尾的时间是一样的,我直接给学生一个概念:像这样把事情得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介绍事情得起因和经过的叙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