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一、第二条战线的提出一九四七年五月三十日毛泽东在《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明确阐述了两条战线他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1在这之前,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央关于蒋管区党的斗争方针的指示》电中指出:“使一切群众斗争都为着开辟蒋管区的第二战场,把人民的爱国和平民主运动大大地向前推进。”二、第二条战线的概念《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注释载:“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有了新的高涨,逐步形成为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斗争的第二条战线。”近年来,学术界对这概念有四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倾向以上注释的意见,认为以学生运动为先锋和主体的、有各阶层人民广泛参加的人民运动形成为第二条战线。第二种观点认为白区斗争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第三种观点认为,第二条战线就是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而不是整个国统区人民的反美反蒋斗争。第四种观点认为,国民党统治区普及到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及其它爱国民主人士等各个阶层的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中国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三、第二条战线的起点与形成的标志起点: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从1945年底开始,“一二一”运动就是为开辟这条战线而吹响的第一声号角和点燃的第一堆烈火,是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新起点。第二种意见认为是从1946年12月抗暴运动开始。形成的标志: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中指出:“蒋介石区域的伟大的人民运动发展起来了。去年十一月三十日因国民党压迫摊贩而引起的上海市民骚动和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因美军强奸中国女学生而引起的北平学生运动,标志着蒋管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涨。由北平开始的学生运动,已向全国各大城市发展”。2学术界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学生运动发展的结果,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形成的。主要经历了1945年的“一二一”运动、1946年底到1947年初的抗暴运动、1947年5月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1/2运动。学术界的其它不同观点是:第一种是以1946年底、1947年初由北平学生首先发动、随即席卷全国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运动即抗暴运动为标志的。第二种认为应是1947年的红五月运动。理由是它在性质、规模、作用和影响诸方面,与历次学生运动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反美反蒋斗争中仅次于人民解放军的作用,居于第二条战线的地位。第三种意见认为应是1947年的“五二○”运动。理由是到了“五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口号的提出,就把经济斗争、生活斗争上升到政治斗争,规模也从分散的小型的斗争集中为全国性的反美反蒋的斗争。无论从性质或规模上看,都已有了质的变化,从而标志着“五二○”以后的学生运动已成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斗争的一条战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