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小学作文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布置学生写重大题材,要求学生表现重大主题。在这种作文训练思想的指导下,面对作文训练,学生常常处于困惑之中,形象地印证了“老虎吃天,找不到下口的地方”的这句话。学生找不到大事来写,难以下笔,苦于老师的压力,只能是勉强写些毫无生活体验的空洞文字,或找一篇现成的大作改头换尾,敷衍成篇,或者依葫芦画瓢,照抄照搬。这样的作文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毫无疑问,对学生是极端有害的。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即使是那些写重大题材的文章,也离不开一件一件细小的事情,重大的题材也是通过具体的小事反映出来的。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例,所写的题材可谓是重大的。革命遗书,壮怀激烈,为国赴死,气贯长虹,然而通篇文章却实实在在、具具体体地写了许多小事。有夫妻相处时的戏谑之言,有照顾老人的殷殷嘱托,有爱抚孩子的切切吩咐,有两地相思的叨念之情……这有力地说明了重大题材同样是对生活的感受,重大题材与生活中点滴的琐事并不矛盾。所以,老师们不应该忽略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琐屑之事进行作文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思考身边的小事、讨论身边的小事、讲述身边的小事、写身边的小事。一篇文章的优与劣,并不在于题材的大小,只要文章有内容、有情感、有思想,加之有得体的语言表达、有合理的谋篇布局,不论所写的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好文章,都是应该肯定。胡适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所写的都是小事。如:母亲督促儿子天亮起床;母亲要求儿子认真反省头天做错的事、说错的话;母亲督促儿子早早上学;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关了房门,对儿子进行说教,对儿子进行责罚,行跪;母亲用舌头舔儿子的眼睛……这些都无疑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就是这些小事情让儿子学到了好脾气,学到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别人、体谅别人,加之朴实的文字、行云流水般的谋篇布局,读之让人称道、令人折服。文章切忌空洞,而贵在真实。要求学生写重大主题的文章,学生容易写出假话、空话和套话,久而久之,积习成弊,会形成不良的文风。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大会上的讲话》就反对这种文风。说这种文章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害了自己,害了别人,流毒甚深。而强调写身边的小事,既容易帮助学生找到了作文的切入点,又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养成情真意切的良好文风,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堪称是写得情真意切的成功范例,读之让人感动,让人大有裨益。文中的小事件件感人。如写爸爸鼓励“我”切莫慌张,要放心大胆的发言;如写“我”读一年级时,当“我”懒床不起时爸爸对“我”责罚,把“我”从床上拖下来,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打“我”;如写爸爸追到学校给“我”送衣服,给“我”送来买早点吃的钱;如写爸爸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照顾好弟弟妹妹;如写爸爸喜欢花,每天下班回家来精心地侍弄花草,唱着歌为花草浇水,爸爸摘茉莉花插在妹妹的头发上;如写爸爸鼓励“我”到银行里去给在日本读书的叔叔打钱,锻炼“我”的社会生活能力……就是这些小事把好爸爸的形象写得生动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借鉴好文章成功的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的小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勿用置疑,有生活功底,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都是人们所称道、所肯定的,都应当成为老师们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写身边的小事。让作文教学有机地同生活联系起来,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作文训练大有裨益,这样就不用担心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不用担心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也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