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以为《语文课程标准》系统地整合了多年来的知识结构、教育资源。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因此,其综合性、整体性、科学性更为突出,注重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同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当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旋律,它表现为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面对新新人类,应该露着微笑,捧着爱心,真诚善待每位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接受语文教育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不揣冒味,就语文教学如何凸显“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一、注重文本,更新观念,真诚善待莘莘学子。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单纯无忧的孩子,他们思想活跃,渴求上进,渴望求知,而又可塑性很强,不稳定因素多。而传统教育模式,习惯于板着面孔对学生,居高临下当老师,颐指气使进课堂。这种教育观念已大大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滞后于当代教育前进的方向。他们求得的知识往往是机械的、呆板的、僵化的,已远远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只会是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畸型儿。理应摒弃“师本位”的教育法则,而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以生为本,真诚善待莘莘学子。就语文教科书本身特点而言,多篇选文都出自文学界颇有名气的作家之手,曾经影响并教育了几代人。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都是名篇大作。同时编选者很注重“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如《紫藤萝瀑布》所感悟的生命之永恒;《罗布泊,美丽的仙湖》所体现的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等等。以上名篇都很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更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应结合教材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面对全体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到俯仰无愧;应把每位学生的的进步放在心上,鼓励先进,激励落后,对待学生的错误或落后,要采用“忠言顺耳”、“良药甜口”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迅速地成长;教师还应在学生中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把育人放在首位。相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充分相信他们的潜在力和主观能动性,认真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切入口,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不断获得新知,不断陶冶情操,真正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二、切实加强人文教育,于细微处润心田。1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理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摆正教师在学生在的位置,演好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力求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和学生融为一体,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增强责任感,诚恳为学生服务,踏实为学生保驾撤航,应体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经常深入学生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需学生之所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和学生交谈,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疑惑和生活困难等,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正确引导,使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使人文教育落到自己的各个环节中去,于细微处润心田。事实证明,和学生谈心交友,其乐无穷;加强人文教育,收益匪浅。三、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人文教育走进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具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爱,有了这种爱,才能铸就施教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能激发开拓进取,不断攀登求索的精神力量,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带着这样的爱心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