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的粗心“毛病”【学生档案】小彬(化名)是个瘦瘦的小男生,10岁,四年级。小彬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在班级中属中上水平,并擅长通过心算来解决计算问题,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反应很快。我让他解决“49+67”的问题时,他可以按照“40+60=100,9+7=16,所以100+16=116”的方法很快得出答案,但是换种情境,在乘法或者除法的运算过程中,总是犯一些“粗心”的错误。例如:解决“196÷32”时,他可能会在笔算时变成“196÷23”或者“169÷32”等;笔算多位数的乘法时,经常会把一些进位搞错;竖式计算中,个位、十位、百位……排列不正确,时常将百位数加十位数,或千位数。时间久了,小彬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有时,自己明明在前一步解决问题时是正确的,却在最后功亏一篑;家长也总是纳闷,这“粗心”的小毛病真的那么顽固吗?【分析】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身边的同行也总是在为这样的学生感到惋惜。每每提到班级中这样的情况,大多时候我们数学教师们总是以“粗心”论之,或者有时候再进一步把这样的现象归结为“学习习惯不佳”。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是如此,那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小彬应该能认真地完成各种问题的,把“粗心”“学习习惯不佳”这样的影响因素规避到最低。其实不然,在心理学领域有对这样的问题具体研究,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数学障碍”。数学障碍(MathematicalLearningDisability,简称MLD)是学习障碍的一种,有很多类似术语,如数学障碍、数学困难、算术学习障碍,还有些人称之为计算障碍或发育性计算障碍等。以往对学习障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阅读障碍,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学障碍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所谓数学障碍是指与数学学习有关能力或技能的缺损导致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伴,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或同年级儿童的水平。日本特殊教育研究所对数学障碍作了如下定义:一般智力正常的儿童,因计算或数理推理等特殊能力或技能缺陷所导致的数学学习困难。比利时的Desoete对数学障碍的定义为:儿童在数学学习上有无法用一般原因解释的困难,在标准化数学测验上的成绩低于常模1到2个标准差。小彬的实际情况正好符合心理学上对“数学障碍”的诊断。【小彬“数学障碍”产生的原因】经过这番分析,就能看出解决数学障碍不仅仅是“细心”“好习惯”就足够了,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出了纰漏,都有可能出现“数学障碍”。一、注意缺陷小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快,技巧、能力也比较强,可经常在纸笔任务中出现令人咋舌的错误,首先应归结到他的注意力方面。从平时的课堂表现来看,小彬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课堂的知识交流环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注意缺陷。这让他在面对纸笔任务时,往往会因为注意力水平较低而导致数字错位、誊写有误等。这是比较浅层次的原因。二、知觉—动作统合能力不足一些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所谓知觉—动作统合能力一般是指儿童的感觉在接受信息之后,传达至大脑,组合成为正确信息的能力。学生数学学习时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学生的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有关。例如,小彬在纸笔任务上表现出的错误:时常忘记计算过程中的进位,这是因为视觉记忆受到下一步计算的干扰;将数字抄错、遗漏或前后次序颠倒,这是由于视觉记忆、视觉分辨能力与视觉次序性记忆能力尚未充分发挥的缘故;竖式计算中,个位、十位、百位……排列不正确,时常将百位数加十位数,或千位数,这主要是由于方向、位置、距离的处理出了问题,而这些主要涉及视觉功能、视动协调功能与感觉动作功能三项功能的配合。三、记忆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记忆”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记住一些东西”。在小彬“数学障碍”中,更多的是关于“工作记忆”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短时记忆更多的是单个任务,比如记忆一个陌生电话号码和一句话。但是数学解决问题往往是多个简单问题组合在一起,前后联系,而小彬往往在这方面存在不足,缺少暂时贮存信息以备完成下一个任务的能力。【帮助小彬克服“数学障碍”的策略】训练“延迟满足”来达到提高注意力水平的目标。在训练初期,我和小彬约好,如果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保持不走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