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从心开始——安全月活动讲话稿电力安全管理,从“心”开始。中国电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熟的管理也有几十年,规章制度也比较齐全,为什么到今天仍有较多的人身和人为责任事故在发生。两票三制和安全考核也比较严格,为什么仍有较多的误操作和恶性误操作事故在发生。为什么安规在关键时期执行不到位。在发、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是最具危险性、最具破坏力的。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事故是违章的恶果。轻者损坏设备,重者危及生命。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多少年来却总是事事反违章,事事在违章。为什么违章屡禁不止呢。十起事故九起违章几乎成为铁律。惨相惨不忍睹,教训不畏不深。但事后往往受教育者变成了下一起事故的死亡者,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为什么让人们好好的安全的做事反而引不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呢。每次事故后都以“事故经过、事故原因、暴露问题、防范措施”四大步骤为总结程序,往往总结后伤亡事故还是继续发生""2008年开始,笔者在《电力生产安全心理学》培训中以发电、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相关领导在课前做了近百次调查:调查一。您有把握所在的部门不发生安全事故吗。100%回答没有绝对的把握。调查二。您有把握所在的部门不出现违章现象吗。100%回答没有绝对的把握。调查三。您是否确定部门所有违章现象属于主观。100%回答不一定属于主观。调查四。客观上(无意识)的违章现象我们怎么办。100%回答暂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调查对象包括已经建立并推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南方电网集团所辖的部分发电供电企业。“电力生产安全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从事电力安全管理近二十年某电网安监部领导如是说到。突破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之瓶颈成为我们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在发电及供电对电力生产的安全一直放在管理的首要工作,第1页共3页无论安全培训、测试操作还是安规的考试,可以说是非常之严格,已经把关的相当严密。可是在现实的电力生产活动中,考试合格的测试合格的,具有特种作业资格、有多年电气工作经验的人员,为什么还会出现违章行为呢。通过笔者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这些违章行为与员工的心理因素有关。《电力生产安全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国家电网公司投资130多万元人民币的科技项目《电力生产安全心理研究与应用》为背景,以中科院心理所为合作伙伴,科研项目从2005年开始,历经两年时间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研发,并在近百家电力企业(供电、发电、电建)进行了授课和实际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2月通过科技鉴定,获得“国内外首创”殊荣。《电力生产安全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人的行为本身和心理方面对电力安全性进行分析,从“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心理为本的角度构建安全事故预防体系,把《电力生产安全心理学》作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行为本身和心理方面对电力安全性、工艺流程、操作步骤等进行分析,逐步研究并贯彻到工作中去,具有科学的意义。目前电力系统中不安全数据居高不下,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没有本质性改变。要有效预防和减少电力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从以人为本的方式去探索和实现,所谓以人为本,实际要以人的心理为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防微杜渐,预防事故的发生。本课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国内第一的专业《电力生产安全生产心理学》课程。笔者在分析中还发现到在电力生产中很多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除了规章制度执行不够或设备因素造成之外,还存在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被人忽视。电力生产安全(即人身安全、系统安全及设备的安全)的前提是要让职工操作安全(行为安全)→职工操作安全(行为安全)是前提是职工的“心理安全”→职工的“心理安全”是建立在职工的家庭安全(即家和万事兴,与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与孩子间的关系能够有所保证)。《大学》中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第2页共3页道矣。《电力生产安全心理学》课程试图从心理学和事故分析的角度,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解密习惯性违章的心理现象,提高安全意识,通过改善认知模式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管理压力和情绪,为安全生产再铸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