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作为一名特地为游客供应帮助的导游,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沟通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学问的讲解词。那么写导游词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1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距县城55公第1页共29页里,固原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立,桃李郁然,景色异样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珍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的年头已无从查考。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推断,大约开凿于北朝中晚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第2页共29页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丽。据考证,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称“景云寺”。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恳求赐名,于是明英宗又赐名“园光寺”,这就是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的缘由。后来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殊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它们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第3页共29页凿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致,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改变是中心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资料《固原须弥山石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第4页共29页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载歌载舞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非常宝贵。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宏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2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旺盛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第5页共29页和桃花洞三区。其形制多为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设“凹”字形佛坛造像,不另在壁面开龛。造像中着力刻划的是菩萨形象:脚踏莲座,身绕长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飘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开放形态。细致视察可以发觉,石窟中凡是雕塑于唐代的艺术造型,都是相当美丽的,如第五十四号、六十二号洞窟内的菩萨她们头梳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官女”,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最现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学者说:“拜佛念经的僧侣想的是原来就没有的佛,而雕第6页共29页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样说法讲经,神乎其神,艺术还得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此话的确说得很有道理,全部的这些佛像,对古代信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予。而对今日不信神、佛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凝合着古人心血和艺术才能的珍品。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座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