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风哕”等成语。2.简单把握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3.快速浏览,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4.品析精彩语言,欣赏歌会魅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和老师提问、点拨,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普通老百姓内心人性的光辉。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教师播放《彩云之南》,刚才听了这首歌曲,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去云南,你们想去吗?今天,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云南的歌声,去看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二、预习反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2、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若无其事:悠闲自在:即物起兴:熹微:3、说说你了解的作者情况。三、发现“意思”1、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2、除人外,还有谁也在唱歌呢?3、这些人与鸟在哪些地方唱歌呢?4、这些人与鸟用什么方式唱歌呢?5、学生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6、师生交流: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四、没“意思”?前不久,一个叫“飘过你的网”的网友在QQ上与朋友聊起《云南的歌会》时提出了一种看法(出示聊天内容)。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1、学生谈看法。2、老师点拨:沈从文先生有《边城》等多部作品为人称道,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应该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目的不只在于写歌会,而在于写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中国最为基本的传统人生哲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它就是天人合一。(点课件)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它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一位学生朗读第四段文字:“由呈贡赶火车进城……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五、作家的“意思”沈从文先生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所以才不惜笔墨进行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他认为这做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那么沈从文先生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认为这些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那么沈从文讴歌了哪些生命形态呢?请大家再次静静地默读课文(出示课件),说说“这是()的生命”,可以填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可以是一两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六、课堂小结:做一个有“意思”的人第五自然段写道: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到温暖。但是我有个疑问,一唱就是三天,难道他们没事可干吗?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