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二、检查预习1、作者及作品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微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善诗赋,尤其以小说著称。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他生在富家名门,在与官僚、豪绅、名流、清客等的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经。更由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吴敬梓反对这种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反对这种应考做官的时尚,用讽刺手法写了《儒林外史》。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儒林外史》是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是中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全书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即:反对科举、反对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2、字词积累作揖(yī)带挈(qiè)相(xiàng)公醺醺(xūn)行(háng)事长(zhǎng)亲腆(tiǎn)着啐(cuì)抛(pāo)嗑(kē)亚(yà)元解(jiè)元绾(wǎn)桑梓(zǐ)轩(xuān)敞锭(dìng)子拙(zhuō)病商酌(zhuó)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四、合作探究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