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可以如此美丽————《望月》教学反思《望月》是一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的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它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之美。案例一师:月光下的江景,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要能静静的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让我们在书上静静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从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赏!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生读)师: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生:我会用上“优美”,优美的月光。师:美的就像一幅画!我们都感觉到了。生:我会用上“朦胧”,朦胧的月光。生:我会用上“宁静”,宁静的月光。师:你从哪感觉到宁静的?读出来。生:(读)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师: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你听,(师读)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流水的声音。师: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生: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正因为周围很宁静所以才会听到流水的声音。生:我用上“安详”,安详的月光。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师: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师: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觉得适合咱们班的谁来读呢?反思:诗意栖居,感受语言之美王崧舟先生说:“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面对极具感性张扬的儿童,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在课堂中起到了指导、启迪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这样诗意的语言引导他们自读、自悟,情感在美好的语言文字中浸润,思想在诗意般的情境中熏陶。“情动于衷,而言于外”,诗意的语言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学生品读关于月亮的诗句,让学生走进文本,置身于文本之中,与文本进行交流,学生自然融入到美妙的诗情画意之中,这样学生的情感在心灵与诗句的对话中滋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通过文本而产生共振共鸣,这时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同一个月亮,不同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案例二:如何能借助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的境界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师:同学们,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们看这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他们在借月亮诉说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一句诗里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生1: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对着月亮的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生2: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竟然把天上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子。生3: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的“愁”字,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还睡不着觉。生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读了这句诗,我体会出作者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