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VIP免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_第1页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_第2页
2/2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授课者刘文卉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3、激发想象力,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先出示课题,提取课题信息,再出示地图,找到罗布泊。)简介罗布泊: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布泊仅为450平方公里。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教师导入: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怎样消逝的?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出示学习目标)2、介绍文体: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文学性(形象性)、抒情性。二、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①课本P94《读一读,写一写》;②《学案》P34自主预习。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②从文中找出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要点,抓住关键词)明确:过去的样子:绿洲仙湖现在的样子:沙漠神秘1消逝的原因:改道四盲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作者的感情:为罗布泊消逝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三、研读赏析: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1、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逝痛惜不已,从而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提示: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列举数据、叙述事实)、形象性(对比、拟人、排比、比喻)、抒情性(直接抒情)。(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找两个句子体味后,再全班交流)2、小结: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对比、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确凿的数据等,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四、拓展延伸:播放视频。看完后全班讨论,交流:面对这些,你想说些什么?五、全堂总结: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罗布泊,如梦如幻的仙境已然消逝了。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想,此时同学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让我们呼唤理性的回归,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发出最深切的呼喊!六、作业:完成《学案》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