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阿西莫夫介绍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朗读下列词语:遗骸hái蟾蜍chánchú追溯sù褶皱zhězhòu两栖qī劫难jié鸟臀tún目掌握下列词义: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致密:细致精密。追溯:原意是逆流而上。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抢答活动的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轻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2、讨论成熟后,请推举一个代表举手回答。3、最先举手者,请起立回答。讨论抢答: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恐龙可能遍布于世界各地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泛大陆的形成与分裂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5.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存在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并简述。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认为:可能是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恐龙灭绝。火山说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同时爆发,造成恐龙灭绝。6.什么是斯石英?它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称作斯石英。沙子在强烈被挤压的地方会形成斯石英。7.根据斯石英的特点和成因,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得出了什么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比较阿西莫夫两篇文章的异同:相同之处:文体相同内容相关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不同之处:⑴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恐龙无处不在》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⑵两篇文章使用的材料不同:第一篇使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第二篇使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3)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不同: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请大家注意: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上的发现,而板块构造理论属于地质学上的问题,生物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地质学上一个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属于物理上的发现,而探讨恐龙灭绝属于生物学上的问题,物理上的发现揭开了生物学上的一个谜。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