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平定县实验小学戎芳芳《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多边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角的认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后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经历角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学会用尺子画角,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做数学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是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教学难点是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分开的“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中我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下面我就从数学活动的角度解读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思路:在四次“找角”的活动中经历数学建模过程,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概念,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主题图中找角是学生找角的初次尝试,完全依赖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这一活动加强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教学理念。第二次是在实物个体中找角,学生凭借第一次找角的经验,直观的感受到了物体中那一部分形成了角,借助这种直观思维我将实物隐去,抽象出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引发学生探究角的欲望。在学生对角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这次活动是对角概念的强化,也是对角各部分名称的巩固,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角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角的存在不只是现实生活,还有几何图形。所以第四次找角活动在几何图形中展开。这一活动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既拓宽了角的存在范围,又增加了找角的感性经验,一举两得。前面的四次找角活动都是找现成的角,为了使学生对角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创造角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小棒、铅笔、吸管、圆形纸等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利用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等方法创造一个角。活动中整合了做角、找角、指角、说角、角的大小比较等相关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数学味与创造性的探究空间里,体验到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还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活动角的张合进行理解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却是难点中的难点。怎样让学生理解,又如何把这两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活动是我思考最多的地方,所以我尝试制作了一个边可以伸缩的活动角,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探索空间,体验数学的奇妙。在具体操作时,我先带领学生玩活动角,体验角是如何变大变小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分开的“口”有关。在理解了“两条边分开的口变大,角就变大,两条边分开的口变小,角就变小”的基础上,我用一块橡皮卡住角的开口处,这样角的大小就不能变化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拉长一条边,拉长另一条边,两条边拉得更长,都不会影响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分开的“口”的大小有关系,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此时,教学难点就随着数学活动的结束迎刃而解了。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处理的比较好,一个是指角说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我刻意强调指边的时候从顶点出发,沿着角的边画一画,这样做是为了分散画角的难点,节省画角的指导时间。第二个在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之后,我抛出“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看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角的观念有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更有利于角的正确表象的形成。第三个是有效解决了“口”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理解不了,是因为他们不确定两条边分开的口在哪里,他们往往认为角的开口在可视射线终点之间,所以才有了认为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的误解。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