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语十则课件VIP免费

论语十则课件_第1页
1/42
论语十则课件_第2页
2/42
论语十则课件_第3页
3/42
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论语》简介《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文言文句子翻译六法⒈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⒉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⒊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人地官名)⒋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⒌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⒍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⒈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⒉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地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承接学过的知识文言固定句式:不也是………吗?孔子时常地复习Yuè“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志同道合的人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本则理解:第一二三句分别讲的是什么?别人了解却,表转折生气,发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名词作状语: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Wèi替出主意,谋划忠诚真诚,诚实顺承s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本则讲的是什么内容:修身做人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形容词作名词用:旧的知识承接形容词作名词用:新的知识可以凭借做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意思。本则讲的是:学习的方法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却,表转折。就wǎng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却dài有害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要有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固定句式:“……也”译作:“……是……”教导,教诲Rǚ,同“汝”,人称代词,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懂得,明白是这是聪明的。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数,几个人走=于之在其中他们的优点学习缺点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语十则课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