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线弯曲问题.现行《高中地理》(上册)教材中,有两处有关等温线凸出方向的判定方法,一是,一、七月份海陆气温的等温线凸出方向的判定;二是海水等温线由于洋流而弯曲,其凸出方向的判定。(在同一纬度上,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大陆。这种现象反映在等温线分布图上,就是等温线弯曲问题.。)一、点北陆北、点南陆南其意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海洋相反。反过来讲也行:如果大陆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大陆上的等温线紧跟太阳直射点走。首先,在不考虑地面状况差异的情况下,等温线将平行于纬线。其数值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这些平行的等温线也将略向北移,当太阳直射点南移时,这些平行的等温线也略向南移。在北半球,等温线北移则意味着各地区气温上升,南移则气温下降。而且,移动速度愈快,说明气温上升或下降的速度取决;移动的跨度愈大,说明该地区气温变化的幅度愈大。其次,考虑到地面状况地区的差异,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海陆分布。海陆热容量不同,使同纬地区陆地较海洋上增(减)温快,气温全年变化幅度大。所以,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时,无论南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必率先于海洋上等温线向北移动,并在等温线北移的跨度上大于海洋,使其向北凸出。海洋上等温线北移的滞后及跨度小使其表现为向南凸出。同理,当直射点南移到南回归线附近时,无论南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出。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大陆的热容量小,它对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更为“敏感”,表现为“大陆上的等温线紧跟太阳直射点走”。实际上,大陆等温线的南北移动与海洋上的一样,都滞后于直射点移动。这是因为有“盈亏效应”的存在,以及地面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北凸出的最大极限并不在12月22日或6月22日,而是出现在1月初或7月初。海洋上等温线跟随直射点移动的更为滞后,使1、7月份全球等温线分布的静态形式表现为:海陆等温线反向凸出。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在判断1、7月份海陆等温线凸出方向时,只需判断出此时的太阳直射点是在其移动范围内的南端附近,还是北端附近,就可判定大陆上等温线凸出方向。如: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端附近,则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二、“高高低低”其意是:如果某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明该地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高(夏季——陆地、冬季——海洋);如果某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明该地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低(冬季——陆地,夏季——海洋)。三“海洋水温等温线紧跟洋流走”就海洋而言,表层水的热量来自于太阳辐射。而洋面上表面状况较均一,使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这一点在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表现得最明显)。并且,其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但在大洋边缘,受寒、暖流影响,海洋水温等温线并不平行于纬线,而是紧跟洋流走的。暖流是指从较暖水域流向较冷水域的洋流。经向流动的暖流均是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它将较低纬的水温数值“带向”较高纬,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这与洋流流向一致;经向流动的寒流则相反,它是将较高纬的水温数值“带向”较低纬,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这与洋流流向同样一致。由以上分析可知,经向洋流“牵引”着水温等温线向流向凸出。所以,“海洋水温的等温线紧跟洋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