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群吃货的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守株待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家”:即诸子百家,泛指数量多。“子”:原指爵位或成年男子,后成弟子对老师的尊称。“家”:指某个思想家或其代表的学术流派。《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各个学术流派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诘难批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的“争鸣”局面。•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文化:百家争鸣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逐渐形成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形成绝对的权威,学术氛围宽松;诸侯兼并战争不断,重视网罗人才;“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总)•主要流派2、“百家争鸣”的表现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2、“百家争鸣”的表现•高峰:齐国稷下学宫开创者:田齐桓公午目的:为聚集人才地点:齐国都城临淄西门外鼎盛:齐威王、齐宣王时期活动:“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3、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③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3岁丧父,17岁丧母•30岁开始私人讲学•50多岁从政,任司寇•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仁•春秋发源—至圣孔丘:•(1)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思想:德政,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首创私学、整理六经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发展——亚圣孟子•①政治思想:将“仁”发展为“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后世尊称为亚圣。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战国发展——荀子•①政治思想:施行“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主张“礼法并用”•②伦理观:“性本恶”•③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目的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思维拓展: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春秋晚期楚国人创立道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