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常见的修辞手法A、比喻B、比拟C、借代D、夸张E、对偶F、排比H、设问G、反问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2.星空中银盘高挂(银盘=月亮)(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5、比喻的作用其一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其二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其三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③万龙点睛。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答:①②③“刀法”喻“教育方法”;“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1、概念: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2、分类:(1)特征代替本体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例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2)具体代抽象例:枪杆子里出政权。(3)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二、借代(4)借部分代替全体。例1:樯橹灰飞烟灭。(5)结果代原因例1:好吧,我们多勒勒裤腰带吧。(6)事物的名称代本体。例1:我买了一台“康佳”。例2:他一天一包中华。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借代要得当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借喻还是借代练习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借喻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借代借用事物:黃口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借代借用事物:烽火代替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