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种爱,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同学们能不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自然风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郁达夫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知人论世)二、整体感知1、理清思路:总--分--总2、故都的秋特点。明确:文章的总领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3、课文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明确: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三、品味五幅画面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这是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的残声”,随处可闻。(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人----咬,立,散淡,悠闲。写秋果----“淡绿微黄”,虽然写到“红”,却是“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落槐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色,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四、理解第十一段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五、关于开头和结尾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南国之秋:慢、润、淡)。六、小结(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七、练习仿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