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月诗两首课件VIP免费

月诗两首课件_第1页
1/17
月诗两首课件_第2页
2/17
月诗两首课件_第3页
3/17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赏析•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他是诗人,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他还精通音乐。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他的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因此他和孟浩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作者介绍•他的山水诗呈多种风格,如《汉江临泛》、《终南山》等诗很浑壮,而《山居秋暝》等又清幽淡远。还有一些边塞诗,写出边塞苍茫的景色,也很壮观。其田园诗多表现隐居田园之乐,如《渭川田家》《春日田园作》等,静谧、闲适的情调较深,但也写出了农村朴素的自然美。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主要指他的山水田园诗。他用五、七言绝句形式写的送别、乡思等的抒情诗也颇有情韵,如《渭城曲》、《相思》和“清风明月苦相思”那一首,当时就被乐工配乐歌唱,流传甚广。有《王右丞集》。【题解】•此诗为王维因其友皇甫岳的云溪别墅而写的组诗之一,亦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写春山夜静,桂子轻落,月鸣鸟飞,时鸣春涧的美好景色。•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鉴赏分析•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鉴赏分析•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月诗两首课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