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人的行为习惯首先取决于能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导行”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导行”的关键又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记得我们小时候总爱唱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我至今还在心中回荡,短短的歌中包含的是那么深刻的道理——拾金不昧。“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这种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曾听到这样的话“拿在手的就是自己的”;曾听过这样的事,一个歹徒实施抢劫,结果在争夺过程中钱洒落一地,有些人不是及时伸出援手,而是去捡地上的钱,捡完了一走了之。在这个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需要加强拾金不昧的教育。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一些孩子自我保管的意识不强,今天铅笔找不到了,明天卷笔刀不见了,后天橡皮又不知踪影了,丢三落四。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低、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学生捡到东西常占为已有,为此学生间也常发生小冲突。小学生拾金不昧的品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它需要成年人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加强对小学生拾金不昧品质的培养,是教师、父母及一切成年人的社会职责。培养与训练小学生拾金不昧的品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概念的理解。小学生对拾金不昧的“金”的概念往往理解不全面,只理解为钱不理解为物。比如我们班的小杰,他捡到了一支笔,笔杆上有漂亮的花纹,十分美丽,他非常喜欢,就自己拿着。当我知道后生气地问他:“老师和你们说应该做到拾金不昧,你怎么捡到东西不归还或上交呢?”他眨了眨眼说:“老师,你上课说要拾金不昧,我知道。可我捡到的是笔不是钱。”这时,我才大悟,原来他认为“金”只是钱而已,不代表物,怪我上课没说清。本来我怒气冲天的,现在都差点被他的幼稚逗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说:“小杰,拾金不昧指的是一种行为,不管是捡到钱还是东西都不能占为己有,要还给失主。”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走回教室把笔交给了我。这事使我深深体会到,儿童与成人不同,由于他们年龄小,我们不应该只对他们说“必须、不能、应该、不应该”这类概括性的要求,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应一味地去指责、训斥,强迫他们在没有认识的情况下检讨、认错,而应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如何做等一些具体的行为指导,并告诉他们好孩子该怎么做。为此我还在我们班开展了一次《争当拾金不昧的好心人》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设计了这几个情景:1、一个同学捡到一角钱,他心想:报纸、电视上说的拾金不昧都是几千元几万元的,我才捡到一角钱,就不用交了吧?2、一个同学捡到一支铅笔,自己很喜欢,他在犹豫要不要交?3、一个同学丢了一块橡皮,下课时又捡到一块橡皮,心想:我丢一块捡一块不算占便宜吧?4、夏天台风过后,梨树上掉下了很多成熟梨子,小朋友们都去捡来吃,对不对?情景展现后,大家各抒己见,我在边上点拨。通过这次班会,让孩子们明白:一是拾金不昧的“金”包括“钱和物品”;二是不论数量多少,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用钱买还是不用钱买的物品,作为好孩子捡到都应归还失主或上交。二、制定奖励制度,激发学生“拾金不昧”的积极性有了好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促使他们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拾金不昧品质,我就为他们在平时表现积分处,设立每捡到一次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的奖励五分的措施。此后,在学生中就掀起了拾金不昧的热潮,同学们再也没有把捡来的东西自己拿着了,总是第一时间交给我。同时学生自我保管的意识也加强了,丢三落四的现象少了,班里丢东西找不到的现象没有了。三、抓住好的教育契机,进行实际行为教育教育契机是可遇不可求的,但通常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共鸣,常常能收常规教育或空洞说教难以达到的效果。那天,我正在办公室与其他老师谈话,这时我们班的小正与小红一个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