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简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热血沸腾。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问题:1、诗歌借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要表达怎样的主题?直接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问题2:赏析第三联采用的艺术手法?“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月亮,和这身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写作背景: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眼就是“独”字,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问题2:谈谈你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理解。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问题3:诗歌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诗人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酌”.“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赏析“邀”字。“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羌村三首》之三翻译: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客人来的时候,院子里的一群鸡正在乱叫争斗。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我把鸡驱赶到树上,才听到客人敲院门的声音。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来的是四五个村中老人,特地来问候我长期远行归来的。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手里都拿着器具,倒出来是清浊不一的酒。“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