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文的魅力一、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由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感兴趣,而且效益低,尤其是学生的现代文可持续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难而慢。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首先,我注意到,对话的三方中,学生放在最前面,强调对话的主体应是学生;其次,“对话”的内涵并不仅仅停留在用“口”阅读、以声对话的层面上,更需要用“心”去阅读,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亲历阅读历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如何降低阅读教学的难度,怎样让学生能主动而有效的阅读?“批注”不失为一剂良药。批注这一阅读形式非常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批注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必须用心阅读。这种学习形式下,学生学习有面有点,有浅有深,有同有异,有多有少,有文有道,有读有写……既面向全体,又因人而异,形式灵活机动,思维又不乏深邃与灵动。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诚然,坚持批注式阅读教学肯定会让师生都受益匪浅,但是,如何让学生会批注、爱批注、善批注,并且乐此不疲,需要教师不断地“引路”、“铺路”,才能让学生顺路前行。(一)为学生批注“引路”俗话说:“榜样的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批注”热情,我首先列举了伟人、先人是如何利用批注进行阅读的,从而让学生心生向往之情,燃起他们的“批注”之火。1.读大师之批注,心生向往之情“什么是批注?”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我印发了毛宗岗父子批注的《三国演义》片段和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片段,让学生总结批注的特点,可以从批注的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去分析。学生很快总结如下:①内容广泛,都是阅读者的自身感受;②形式多样,圈圈点点;③语言简洁精要,三言两语。接着,我告诉学生,批注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在明清时期,曾为批评大师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纵情挥洒的舞台。毛主席读书无数并能活读、活用,与他一贯喜爱的批注、再批注的阅读方式不无关系。“我们写批注有什么好处?”有学生这样提问。我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说说。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接受了“批注”这种新事物。然而,学生在看了先人和伟人的批注之后,还是会担心:我会写批注吗?于是,我利用学生手头的作业和笔记,开展如何进行批注的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2.看作业和笔记,消除畏难之绪当我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作业本上的很多题目都是在促使学生批注,记在语文书上的课堂笔记也是师生共同生成的批注时,学生惊讶地说:“原来批注就是这样的,我也想试试。”我顺势印发《学写批注》的学案,以朱自清的《春》作为范例,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批注的分类、操作办法,指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不同的层面去发现,从修辞、句式结构、立意等角度去揣摩……通过点滴的指导,学生对批注这一新鲜事物更了解,对写好批注也更有信心。“怎样写好批注?”学生总结了三点:静心,善思,勤批。首先,学生在阅读时,只有心静,才能“有感而批”;其次,阅读与思考是同步进行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是“多情”的空中楼阁,在阅读中善于思考,“批注”才会丰富多彩;再次,在阅读中产生的感悟,想法,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烟消云散。有了激情,有了信心,教师还要给学生有操作性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想写批注,而且会写批注。(二)为学生批注“铺路”1.策略之一——就地取材(以八年级下册课文《春酒》为例)①课前自由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主题、人物的表现手法、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此时,学生不会受到教科书编者的“提示”,不会受到语文教师的“点拨”,自然也不会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人云亦云。让学生自由批注,还可以得到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由于是预习,批注的要求也较低,可以采用由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