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欣赏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是初中阶段必备的能力要求。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尤其强调对文章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手法欣赏能力的考查就自然成了近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手法欣赏能力其实不单指文学欣赏能力,它包括对各类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与欣赏。手法欣赏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写作手法(也叫写作技巧):悬念、照应、想象、欲扬先抑、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铺垫)、白描细描、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咏物抒情等。由于语言的赏析在现代文阅读中作为单独的能力点出现,故此在近年中考阅读题中,手法欣赏能力的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中考手法欣赏这一能力的考查:苏州市中考卷11题:想象一下,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要略写这一细节?(重点考察写作技巧中的详略安排)苏州市中考卷15题:《〈雪〉的独特之处》的作者李允经认为,《雪》一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了自己的倾向和爱憎。”请以上面的文字为例谈谈你的看法。重点考察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宿迁中考卷21题:谈谈第⑻段画线句子“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在文中起哪些作用。(则重在考查写作中铺垫、照应的技巧)南京市中考卷11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考查对景物描写的手法赏析;还有21题中的B、C选项都是考查手法赏析能力。能力提升指要培养手法赏析能力,要靠在阅读实践中反复的揣摩与训练,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去赏析它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手法赏析,增强语言的表现力。1、系统梳理手法赏析的相关知识点。2、辨析清楚亦混淆的修辞手法。3、表达方式的赏析,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实例点拨:(一)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1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