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雎教学反思VIP免费

关雎教学反思_第1页
1/2
关雎教学反思_第2页
2/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反思《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反映了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对于厌学学生而言,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他们所排斥的,而爱情这个主题却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感知爱情,理解本诗的思想美,成了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经过反复思量,我设定好了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以诗译诗,竞赛评比。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知诗歌的思想美。课堂上,学生前后两排为一组,每组自行研读《关雎》,诗译《关雎》,现场气氛很热烈。我在课堂上主要负责“激将”,不断地强化竞赛的紧张氛围。各组成员都很忘我,乃至下课铃声也淹没在讨论声中,无人理会。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的是“快乐语文”这个理念。我不愿意我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是毫无生气的,于是,我总是开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花招”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感兴趣。然而在“耍花招”的过程中,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我的学生们却令我收获更多。本课让我感触颇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一、打消疑虑,相信学生。要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首先必须打消疑虑,相信学生。我们习惯了去抱怨我们的学生很差很差,中考分数很低很低,但我们却忘了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学生。设计“以诗译诗”这个环节前,其实我是信心不足的,我甚至偷偷准备了很多《关雎》的译诗,以备不时之需;我甚至在下课的前十分钟还在心底默默斗争着:是相信他们能行,让他们继续直至下课,乃至第二天见成果;还是就此打住,中断他们看似毫无头绪的讨论,直接展示我准备的译诗,结束这个“以诗译诗”环节。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前者。我们常常低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甚至经常武断地一声令下,终止了他们的思索,然后理直气壮地在心底嘀咕:看吧,就知道你们不会!殊不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的学生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长,在发展。二、营造气氛,形成竞争。《孙子·谋攻》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时就如同作战,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脾性,才能掌握战局,操控胜负。在本课“以诗译诗”活动中,我利用学生自由讨论的空档,四处侦察情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时正话反说,有时反话正说,有时玩笑逗弄,惹得各小组都不甘人后,竞争势头愈加迅猛“求胜”之心,让他们忘记了时间,甚至,课后我都还看到有小组仍在讨论译诗。无论兴趣之火是被何种情绪点燃,我收获了我想要的学生主动思考,自发探究的结果,学生也在竞争之中,理解了诗歌的艺术美及思想美,有了感触和启迪。当我们在做成果展示、举手投票之时,我听到好的作品换来的全班学生自发自觉的热烈掌声时,我觉得这次活动是成功的。三、改变观念,创新教法对于诗歌这种文体的教学,我们常常强调一个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种共识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想说的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改变观念,创新教法。当然,我绝不是否定“读”,我只是鼓励“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法上多思考,多探索。当传统的“读”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我们就该另辟蹊径,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对于语文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一首诗真的让他读百遍,他也未必能领会个中滋味,但给他提供一个平台,一群伙伴,在磕磕碰碰、争争吵吵中,诗译出原作,赏读自己的作品,体会诗歌的妙处,再用已有的情感体会回头咂摸原作,说不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雎》一课,留给我的是震撼,是回味,是反思,是激励,我想,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才能真正生动起来,快乐起来。尤其对于厌学的孩子,这一招特别管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雎教学反思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