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质疑开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学生中相当普通存在着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对老师的话盲目接受,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去思考,不敢去质疑。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面临问题情境。“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深入探讨,并敢于创新。如今的学生已不同往日了,也许有的教师的脑海里还残留着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还想把这种方法用在现在的孩子身上,那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因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要因为这一时的“纪律”而埋没了学生创造性的天赋。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下面就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累积,谈点体会。首要环节:教师要巧设疑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讲授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更应力求突出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这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因,也是教与学融洽结合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问题要问到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使我想起了一位特级教师在讲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计算》时的情景,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的周长也能用'滚动'法测量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想法字,想出了"绳测"法。此时,教师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由此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师的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但是在教学怎样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大部分老师历来是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然后再进行推导。按这种方法教学,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会知道得很清楚,而且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然而,这个推导过程本身对教师来说是熟悉的,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偏用“拼”的方法来推导?老师是怎么想到这种办法的呢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呢?因此,我以为这种“演示加推导”的方法,其侧重在于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由来,说到底也是一种“灌输”,是把教师的思路“灌”给学生,是把书本知识通过教师的口“灌”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是这一种“接受型学习”而非“探究型学习”。在这种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没有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没有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和尝试的机会,学生也不会有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讲清楚,讲正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让学生“发现其所以然”。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遇到障碍时,“不端现成饭给学生”,即,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的指导。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