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家访今年我担任一年级5班的班主任,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好动”的男生,名叫韩俊辉,他的“多动”不是一般地“多动”,是每分每秒都在动的那种。这样下去,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我为此非常担忧,希望能与他的家长进行一番沟通,了解具体的情况。有一天下午放学,我和副班主任一起来到了他家。接待我们的是他奶奶。我把韩俊辉在学校多动的情况告诉了她,她也告诉我,韩俊辉一直就是一个让老师非常头疼的小孩,已经上了一个一年级,他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从小到大都是跟着她。我一听就明白了:典型的留守儿童问题,他所以目无纪律,好动贪玩,主要还是缺乏家教。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逐渐发现罗明个性倔,性子急,但内心又渴望温暖。又一次,他和同学打架,我批评了他,他似乎很不服气。我耐心给他讲打架的害处,又讲他的优点。韩俊辉竟然不相信老师表扬他。我告诉他,其实老师很喜欢你,你是最棒的。我一笔一画的教他书写;不会得作业认真讲解,多提问多演板。我对他倾注一份母亲般的关怀。平时只要奶奶没时间来接他,我都会主动送他回家,给他买东西吃,在回家的路上也会和他聊聊每天的生活,每天只要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有“小礼物”奖给他,有时是一颗“红星”,有时是一个小制作,有时是一块“红旗”……他那充满依赖的温和目光和偶尔腼腆的微笑和刚入学时那肆无忌惮的眼神截然不同了。原来他渴望一种母爱,孩子没有享受过应有的父爱和母爱,可是小家伙本质并不坏,而且天资聪明,只是没有人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培育。我下定决心,以后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给他一份关心、耐心和细心。让他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家的温暖,健康的快乐地茁壮成长我的一次家访刘吉林近一段时间,我班董淑云同学上课时开小差,总是埋头苦练。“练”什么呢?练画画。有时上课,提醒多次,可每次管的时间不长。下课后,谈了几次心,效果甚微。到底症结出在哪儿呢?一天下午放学,我揣着一颗迷惑的心走访董淑云家。人未到,董淑云爸早已满脸微笑地迎出来了,领进屋,又是递烟,又是端茶,可谓忙得不亦乐乎。从他的微笑中,我感受到的是热情,真挚。话匣子就在这种热情、真挚的氛围中打开来,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了董淑云在家的一些表现:(1)每天放学后,不需要家长督促能自觉完成作业;(2)喜欢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名人故事;(3)喜欢画画,在读幼儿园时画了一幅妈妈洗衣、晒衣的画,并受到妈妈的表扬,由于家境关系,现在没有练画画了;(4)曾训练过一段时间书法,字写得较工整;(5)能按照爸爸制定的作息时间生活、学习。随着交谈的深入,我的“迷惑”也渐渐解开了。综合分析如下:1、董淑云同学确实有绘画的爱好与天赋,以致上课时无意识就想画一下;2、同桌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与董淑云及父母做了这样的思想交流:1、正确引导孩子的爱好,在不占用上课的时间画画(利用课余时间);2、提供孩子一展特长的机会,鼓励他创作一幅以环保为主题的画,送交学校参评,画的质量高,甚至可参加市里的评选;3、调座位;4、提醒他上课时注意力要集中,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脸上笑开了花,很乐意接受。来时,我是一脸“迷惑”,走时,我是一脸轻松,脚步似乎也轻快了很多,通过这次家访,我深刻的感受到: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有时胜过多少天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沟通,从心开始。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是心与心的交流。走进学生家庭,就似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孩子的心田,必然激起孩子心里的浪花。苏赫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格言:“教育技术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是啊,教育有时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爱护儿童要讲究方法、策略。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引导,这无疑是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症结的一个好办法。这次家访后,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再也不开小差画画了。归根结底,就在于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学生,并合理地保护了学生的爱好——画画,加以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