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言相逢是缘相知是福相爱是心与心的相惜回忆是一种说不出的甜思念是一种道不尽的美守侯就成了一道不变的风景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没有距离,便没有思念。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汽笛长鸣,当汽车的轮子开始转动,当飞机冲出跑道腾空而起,思念便开始了。也正是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久别重逢的欢畅,才有了意外邂逅的惊喜,才有了亲友相聚时的句杯庆贺。思念折磨人,也锻炼人,更铸造了人的性格的沉稳和感情的深沉。长相思——纳兰性德大师之光纳兰性德(1655-1685),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léngqié)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词人。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武官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作品特点纳兰性德以词闻名,以小令见长,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有南唐后主李煜遗风。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饮水词》是纳兰性德的词集)。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是纳兰的命运,也是他的绝代风流和魅力所在。其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他用生命对自由和情爱作出阐释。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长相思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风一更,雪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故园无此声。读后感受全词读起来,思乡之情凝重,让人感觉悠远缠绵、孤寂无奈。其实,这首词写于1682年,当时他作为一等侍卫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算起来纳兰性德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也写出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乃是山海关,“身向”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夜深千帐灯;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在蓝的发黑的夜空的衬托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不用“万”字而用“千”字,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风雪声吵得诗人心绪碎乱,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诗人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这两句的对仗和照应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长相思长相思纳兰性纳兰性德德心系故园心系故园思乡出思乡出征征碎碎身在征途身在征途壮志理想壮志理想长相思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