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书卷气都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按理说,教书人不读书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我是带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走上校长岗位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便是“营造书香校园”。我正是想以此改变那种“不可思议”的“常态”。说实话,我并不擅长做校长,或者说行政管理并不是我的专长,因此我放手把学校的行政事务都交给副校长们去做。我集中精力引领老师们的专业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引领”就是倡导读书的风气。我经常对老师们说:“一个学校有没有的文化气息主要不是看墙上有没有标语口号,也不是看校园有没有小桥流水台榭亭阁,或者题词绘画雕塑之类,而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教育故事,和学校是否有书香气。”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我校在学生读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我们实施了新教育实验的“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每天都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又比如我们在校园设置了好几个开放式书吧,将上千册书放在教学楼过道旁和休息区,孩子在课余只要想阅读,随手便可以拿到书而不需任何借阅手续。但老师的阅读呢却不理想。找老师们谈心,问及为什么不愿读书,老师们说了许多理由。我归纳了一下,不读书的“理由”大致有几点:第一,“太忙,没时间。”第二,“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第三,“不知道读什么。”第四,“有的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第五,“年龄大了,读了记不住。”要倡导读书,必须先扫除思想障碍。针对老师们的“理由”,我通过教工大会讲话,通过各类座谈会,通过个别谈心,通过书信,给老师们一一作了回答。关于“太忙,没时间”,我告诉老师们,无论多么忙,我们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的,因为第一,这些是我们的生活必须;第二,这些我们已经养成习惯。所以,只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须,同时养成习惯,那么无论多忙,我们都永远有时间读书的。关于“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我说,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学以致用”的阅读,比如各类教参这类阅读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但还有一类“无用”的阅读或者叫做“非功利阅读”,比如对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等的阅读,这类阅读不为具体的备课,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教师同时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暂且不说这个称呼是否恰当,但至少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而灵魂的饱满充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广博的阅读,包括“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无用”的阅读,都关系着我们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关系着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关于“不知道读什么”,我给老师们推荐四类读物: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等,让老师们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第二,教育经典,我重点推《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甫雷什中学》等等,让老师们直接与真正的教育大师精神对话,感受最质朴最原本的教育真谛。第三,儿童读书或者说校园文学,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比如杨红樱的书、秦文君的书、曹文轩的书,还有韩寒的书、郭敬明的书。读这些书的目的,是让老师们能够从文学的角度,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第四,人文书籍,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等,让老师们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关于“有些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我从两个方面回答老师们,第一,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比如,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