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颗钻石说课稿VIP免费

七颗钻石说课稿_第1页
1/3
七颗钻石说课稿_第2页
2/3
七颗钻石说课稿_第3页
3/3
七颗钻石说课稿牛营子小学郭玉丽一、说教材(一)、教材简说《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就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2、教学重难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本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二、说教法和学法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2、教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3、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三、说教学过程1、情境复习导入,走进文本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了旱灾的可怕,知道了水罐变化这条明线,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水罐变化的原因。上课伊始,我先是复习了本课的部分词语,然后以图片、文字相结合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引出人们在大旱灾时对水的极致渴望。然后衔接到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一天晚上,天黑漆漆的,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去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她走了很久很久,可是,哪儿都找不到水,终于,又累又渴,倒在沙地上睡着了。紧接着,让学生在轻柔悠扬的轻音乐中,自读课文,随着文本,随着小姑娘而感动。2、整体感知,回忆内容,导出课文明“线”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几次神奇的变化?通过学生的回答,理清课文脉络,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展示:空木水罐——满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面对这样的变化,你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质疑,归纳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课题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建构主意认为:师生、生生之间需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相互探讨中进行交流和质疑。这就是所谓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一个契机。3、理解、品读词句,感悟课文暗“情”由于教材层次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我通过把握课文、品词句、议论、促体会、想像、升情感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扩展教学,针对不同变化选择不同切入点进行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示范分析与自我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在水罐的第一次变化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孝心与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颗钻石说课稿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