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概况【国名】马达加斯加共和国(TheRepublicofMadagascar)【独立日】6月26日(1960年)【国庆日】6月26日(1960年)【殉难日】3月29日(1947年3月2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反对法国对马达加斯加长达50多年的殖民统治,许多人在起义中牺牲。)【国家政要】前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MarcRavalomanana),2002年5月6日宣誓就任,2006年12月再次当选,2007年1月宣誓就任,2009年3月,拉瓦卢马纳纳宣布权力移交给军方;国民议会议长雅克·西拉,2007年10月当选。2009年3月18日,马达加斯加高等宪法法院裁定安德里·拉乔利纳(AndryRajoelina)为总统,3月21日,就职。【自然地理】位于印度洋西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是世界第四大岛,国土面积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00公里。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中部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察拉塔纳纳山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点。东部为带状低地,多沙丘和泻湖。西部为缓倾斜平原,从500米低高原逐渐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贝齐布卡、齐里比希纳、曼古基和曼古鲁四条较大河流。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季节变化不明显;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人口】1860万。马达加斯加人占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民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伊麦利那(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14.1%)、贝希略(12%)、希米赫特(7.2%)、萨卡拉瓦(5.8%)、安坦德罗(5.3%)和安泰萨卡(5%)等。各部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在马定居的尚有少数科摩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国人,另有华侨和华裔约1.5万人。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官方通用英语和法语。居民中52%信奉传统宗教,41%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7%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塔那那利佛(法语名Tananarive,马达加斯加语名为Antananarivo),人口170万,塔那那利佛座落在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一个马蹄形的山脊上,是一个接近赤道的高原城市。塔那那利佛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亚、非、欧三大洲混合风格的城市。塔那那利佛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半部。【简史】公元16世纪末期,伊麦利那王国在马达加斯加中部建立,并于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马达加斯加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直至1960年6月获得独立,建立马尔加什共和国,亦称第一共和国。1975年12月,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亦称第二共和国。1992年8月,马达加斯加举行全民公投,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与中国关系】1972年11月6日,马达加斯加与中国建交。近年来,中马两国友好关系稳步发展,高层领导人交流和互访频繁,双方在教育、农业、通信、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2004年5月,拉瓦卢马纳纳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8年11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达加斯加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07年,中马双边贸易额为3.58亿美元。【经济】马达加斯加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工1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马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各种热带、温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木薯、甘薯和玉米等。马达加斯加矿藏丰富,其中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马达加斯加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马达加斯加政府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向旅游业投资。2马达加斯加媒体称中国已成为马达加斯加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9-8-2110:55:00中国商务部网站本月19日,马达加斯加主流媒体《午报》记者埃德蒙先生在经济专版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目前已成为马达加斯加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文章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质量上和技术上均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及影响越来越重要。就马达加斯加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