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翁建群2015年温州卷第25题(一)试题特点1、能力要求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科知识,描述和阐述基本原理、概念,论证和探讨观点。2、思想立意鲜明:往往体现为提炼、阐述、论证某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思想和价值观导向。3、评价手段科学:克服传统试题对学科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不足,追求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试题特点和现状分析(二)现状分析1、政策层面:肯定尝试,积极提倡,示例推广。2、教师层面:普遍重视,应对困难,指导乏策。3、学生层面:无从下手,随意答题,提升困难。二、我们在行动(一)学习理论、了解试题(二)试题命制、摸底测试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一一《毛泽东选集》材料二: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2007年第6期《随笔》根据上述材料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区别?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观点提炼2分,观点阐述与论证6分。)(三)答题分析、确定标准层次一:一只是单方面。二是双方面的评价。第2种。因为任何事物拥有双面性,认识人物要多面,要史论结合,要顺应历史潮流。分析:这种回答不能根据题意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只作出了一个简单的判断及说理,不能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也没有写出支持本观点的证据(还有一种相同的倾向,只叙述史实,没有提出观点)。得分:属第一层次,零分。建议:仔细审题,发掘材料表达的信息,正确归纳材料中的观点。历史评价注重史论结合,切忌“空对空”,以理说理,在表达时要注意观点与史实的一致。•类似答案:材料一只讲了秦始皇的积极性。材料二是从两个方面。•我同意材料二。因为评论任何人物或事件需要从多个方面评论,要有两面性,材料一只讲了秦始皇的正面影响,而不评价负面影响,是不全面的。材料二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层次三:•材料一赞赏秦始皇,材料二不赞赏。我同意观点一,因为他创立了皇帝称号,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用于巩固统治,小篆后演变为“隶书”,统一车轨,有利于地区间交通;设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析:在论证观点时,使用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但逻辑关系比较松散。这种类型的答题情况属于中等水平,已经基本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大多数同学属于这一水平。•得分:属于第三层次,3分。•建议:增加总结性评价的语句,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最好结合材料对孔子的历史贡献也能作出说明。•类似答案:•材料一认为应多赞秦始皇,材料二认为应该少赞。我同意材料二,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制度、度量衡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当今社会是民主共和制且秦始皇实行严刑酷法,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导致秦快速灭亡并对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层次四•材料一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行为表示认同、赞扬态度,认为秦始皇比孔子伟大,为其被辱而打抱不平。•材料二《随笔》中作者对秦始皇的行为既有称赞之处,也有批评之处。•我同意材料二的观点,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起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实行郡县制,被后世所沿用。他统一了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他也统一了度量衡,车轨,货币,促进了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国古代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焚书坑儒,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思想层面他不如孔子贤明,秦始皇实行暴政,使当时社会社会民不聊生,动荡不安。•分析:准确提炼观点,在论证观点时,从不同角度,使用多个史实,紧扣材料,逻辑较为严密,表达清晰。但缺乏总结性的叙述,也没有紧密结合材料,对孔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