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212课时VIP免费

2212课时_第1页
1/30
2212课时_第2页
2/30
2212课时_第3页
3/30
泰山观日峰观人民币,学地理知识。瞿塘峡桂林山水陆地海洋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形成高山或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地球的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各板块漂浮于之上,它们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岩石圈软流层二、板块构造学说要点:1.地球的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各板块漂浮于之上,它们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2.各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处(断裂带)比较活跃,多、。岩石圈软流层火山地震交界二、板块构造学说要点:3.各板块相互之间存在两种相对运动形式:互相,互相。它们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挤压(碰撞)张裂二、板块构造学说要点:P37活动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运动。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消亡边界)高大的褶皱山脉或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褶皱山实例分析1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互挤压(消亡边界)海沟,岛屿,海岸山脉实例分析2日本海沟、日本群岛,美国海岸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洋陆实例分析3(1)红海是怎样形成的?(2)东非大裂谷呢?板块相互张裂(生长边界):裂谷、海洋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张裂分离挤压碰撞消亡边界生长边界裂谷海岭海洋东非裂谷带大西洋红海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落基山、安第斯山陆陆相碰陆海相碰小结——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地壳运动的痕迹——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褶皱↓成因(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褶皱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以内力作用为主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背斜向斜以外力作用为主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以内外力共同作用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构造类型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地貌基本形态地形倒置褶皱岩层受水平挤压弯曲变形岩层上拱岩层下弯常形成山岭谷地或盆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向斜褶皱(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断层↓成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断层地垒: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构造类型产生原因地表形态举例断层地垒地堑2、断层岩层受强大压力或张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常形成断块山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如华山西峰、庐山、峨眉山万佛顶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探究:在以下地区中打井,你觉得哪里最有可能找到地下水,哪里最有可能找到石油?E北背斜——储油构造向斜——储水构造探究:若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为什么?abc北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构造地貌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1)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2)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