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爱小插曲,决不喊“NG”——《走进大自然》案例谈转塘小学于娟[案例呈现]蚂蚁搬家了这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明媚的阳光下,几株月季开得正旺,粉色的花瓣娇艳欲滴。清香流转,透过开着的窗户,悄悄钻进花丛边二(1)班的教室里。正值这美好的春光,我和学生携手走入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走进大自然》一课。各个环节就在我的精心安排下展开了,看上去似乎都进入了我设的预定轨道孩子们各个睁着充满聪慧的小眼睛,我引领着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教学活动一:动用感官,感受大自然。学生全身心投入,一一介绍自己带来的动植物。教学活动二:观察校园,欣赏大自然。带学生走进校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孩子们看、画、触摸,兴趣盎然,为整堂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整堂课到此已完成了一大半教学任务,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着大自然,一起发现大自然,课堂因为真实、自然而浑然成了孩子们的那些独特感受、那种参与的热情、那份高涨的兴趣。我想剩下的环节已尽在掌握,我只要随手拈来就能给这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于是我开始了校园活动后在课堂上的反馈。孩子们纷纷展现自己的活动所获:(1)生开心地说:“我闻到了花儿的香味。”(2)生有趣地说:“我踩在学校的鹅卵石上,感觉痒痒的,春天的感觉真好。”(3)生大声地说:“我发现大地上变得五颜六色了。”……哎呀!一个身影从第四大组中间跳了起来,不停地甩着身上的蚂蚁。在同学们一片侃侃而谈中无疑像一颗炸弹,顿时,周围的孩子也纷纷离开座位去围观井然有序的课堂一片哗然。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四大组。“老师,蚂蚁搬家了!”一个孩子邀功领赏似地抢答着。“哎呀蚂蚁爬到我衣服上来了!”另一个孩子边用手掸着衣服边。此时、此刻、此地,蚂蚁已然成了主角,整个课堂已因蚂蚁而沸腾。我一时茫然,预设中的课在此时似乎已凝结了,不知该何去何从。那小小的蚂蚁竟然破坏了井然有序的课堂,该怎么处理它呢?[案例处理]红杏出墙了好倒霉!可谓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节外生枝的一幕让我的思维在刹那间凝固了。我记得当时脑海中本能地闪过一个念头:赶快制止,将孩子们重新拉回课堂,继续交流刚才在校园中的发现。但另一个念头倏地迎面而来:能快速地制止吗?看这架势,俨然已无法收拾,恐怕要我的嗓门提高好几个分贝才有效于是我在瞬间作出了一个决定:干脆由了他们去吧,后面的教学环节只能见机行事了,只是我得马上参与其中,否则课真的上不下去了,接下来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我故意扯着嗓门喊:“哎,蚂蚁在哪儿呢?”我边说边拨开围着的孩子,好不容易挤到面前。孩子们见我也参与了,兴致更高了,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蚂蚁哪儿来的?”孩子很天真地问。我顺势引导:“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刻,小动物们也正享受着大地回春的景象,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像你们一样快乐地成长着。”一个孩子奇怪地问:“老师,它们怎么跑我们教室来了?”我想,何不抓住挈机,回归本单元的主题(热爱大自然,保护动植物,爱护美好的家园)。此时,特穿插了一个补充材料,“蚂蚁搬家”的这种现象是常见动物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而做出的反映。因为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小蚂蚁要忙忙碌碌。孩子们听得入了神……“那我们怎么处理它们呢?”“处理?我们是不是该和谐的对待它们,它们可是好可爱的哦!”老师在这一教育原点上,进行了随机引导,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的我终于暗暗地吁了一口气,但更多的是惊喜。教学继续进行,但此时的课堂似乎更加生机勃勃,孩子们的眼神中涌动着一种掩饰不住的活力。[案例思考]意外收获了这样一节波澜不惊的品德课,尽管由于一个小插曲的出现而打乱了教学计划但它引发了一个孩子不同的声音,引起了一众学生关注的目光,引来了一串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按部就班的教案如何比得上这样的偶得天成呢?课堂不是一潭死水,它像大海,永远变幻莫测。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问题。我们都十分害怕“节外生枝”,怕这些“节”脱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以致自己无法驾驭而耽误了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