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思乡诗歌鉴赏VIP免费

思乡诗歌鉴赏_第1页
1/12
思乡诗歌鉴赏_第2页
2/12
思乡诗歌鉴赏_第3页
3/12
思乡的惆怅美丽的忧伤思乡的惆怅美丽的忧伤思乡诗鉴赏复习思乡诗鉴赏复习隆昌一中阳霞玉醅重温颊生香——考题回顾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这首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玉醅重温颊生香——考题回顾乱花渐欲迷人眼——考题盘点时间试卷来源考题考点2011年重庆卷《渡江》杨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1·“客愁”思想感情2“沙鸥”意象分析2010年全国卷(二)《梦中作》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1思想感情2虚实结合表现手法2010年广东卷《望江东》江水西头隔树烟,望不见,江东路1“隔”字意蕴语言赏析2虚实结合表现手法2010年江西卷《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1“子规”意象2思想情感2009年山东卷《寄远》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情感变化2“悠悠”炼字语言溪源流出山中花——特点总结•思乡诗思乡诗的特点的特点经典意象:月雁柳笛子规孤馆秋风戍鼓芦管家书幽梦表达技巧:触景伤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虚实拟人比喻反衬细节想象复杂情感:思亲怀友征人望乡羁旅之苦家国之痛•2、抓意象,构图景,味意境,入感情。思乡怀人之情是一种凄凉柔美之情,因此寄情的物象色调应该偏暗,感觉应该偏冷形象应该偏柔美忧伤。溪源流出山中花—方法点拨•3、两种不同的抒情角度从己入笔,抒写切身感受;或者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情状,表达思念之情。•1、抓诗眼、诗骨——关键词提挈全篇绝知此事要躬行——实战演练(四)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写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相望无期,饱含诗人愁苦无奈的沉重乡痛。此句以景写情,将乌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诗人有家归不去的孤独凄凉之离情。(五)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2.古人极赏首联“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写尽秋日乡愁,展开想象赏析此句。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月缺,人阙,昏黄的月晕,滴不尽的更漏,声声敲打着行人敏感又柔弱的心弦,惨惨孤灯,寂寂秋床让形单影只的行人倍感惆怅,淡淡的画面,悠悠的更声,渲染出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深离情。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谢谢大家谢谢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思乡诗歌鉴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