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漫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网络漫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本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个主题。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这种传播媒介的神奇作用,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合理上网、文明上网。二、设计理念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在学习收集、处理、运用信息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含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处理、运用信息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网上行为的导行,培养文明上网意识,遵守网络文明道德,能抵御不良网站的侵蚀,不沉溺于网络游戏。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知道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六、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高段的过渡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探究兴趣高,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一些上网的技术,但是鉴别能力还很稚嫩,充斥着大量的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的网络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诱惑,有一定的危害。七、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网络发展史的资料,收集身边中小学生上网典型事例材料。教师准备:调查班上学生的上网情况,收集有关网络信息的资料。做好让学生当堂上网实践的准备。制好相关课件。八、教法与学法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特别爱听故事,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寓道德行为于故事的教育方式,所以我设计了“故事导入”“探究马强”等活动环节,激发学生想要究因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感悟。2、创设情境,演绎现实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胜于逻辑思维,现实的演绎、多彩直观的画面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道德情感认识。“说说身边的马强”“我会发邮件”及课件的演示等都可体现这一点。九、教学过程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一)、故事导入,感受神奇,激发兴趣。首先我用《网上呼救》的故事作为导入,幻灯片8使学生明白苏珊是通过网络求救获救,感受到网络的神奇,激起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上网作为,网上世界还有哪些神奇的功能。通过探究交流,幻灯片9使学生充分感悟到高速信息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莫大变化与便捷。最后让学生说说哪些上网技术是现在没有经历过的,顺利导入下一个环节。电子邮件电子银行网络聊天在线影视交流讨论网上办公网络游戏网络学校网络购物网上学习网友俱乐部小学生学习网(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激发热情。品社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摸索,去实践,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上网经验。再以“我会发邮件”为例,请会发邮件的学生边演示电子邮件的发送过程,一边解说操作流程,教师可适时的补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教师可将自己的“伊妹儿”告诉学生,生生之间互动,让学生回到家里实践操作,通过给老师、同学发邮件,进一步感受网络的神奇。(三)、走近马强,探究成因,明理导行。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播放的马强的故事,马强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马强的身上找出沉迷网络带来的危害。然后对照自我,观察他人,谈谈身边是否有类似的“马强”现象,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接着出示课件,辨一辨、议一议让学生辨析下面小朋友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在评价中让学生学会只有选择健康的信息和娱乐方式,学会自律,合理使用网络,才能真正地让网络为我们服务,才能促进自我发展。也为解决下一难点做了铺垫。马强的故事我来讲讲身边的“马强”。辨一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