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郭秀珍《比例尺》这一内容教学后,我仔细的捋了捋自己的教学思路,思考了自己的教学,这一节课这样教学行吗?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要求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这一精神呢?我的课堂做到了吗?《比例尺》内容教学过程反思如下:一、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游戏,黄石到武汉的距离有70千米,而一只蚂蚁从黄石到武汉却只用了3秒,请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4人小组内马上说开了,同学们猜出地图后,每个组都抢着在说,接着老师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自学其内容,不懂的问题可以在4人小组内讨论。紧接着让学生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在4人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把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分析所画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所画的图上距离不一样呢”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二、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当好这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课堂上在请同学们试着写48页右边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时,有几种答案如:1:50,1:50km,1cm:50km等,有的甚至不会写,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不必讲明,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思路、想法,最后是殊途同归,揭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三、要肯定学生的理解和做有价值的评价。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教师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价而评价,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在教学求比例尺时,如: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请同学们试着求出它的比例尺,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①1:50;②1:50km;③1cm:5000000cm;④1:5000000,⑤1cm:50km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同学们在4人小组内讨论这几种做法,哪一种做法你觉得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在全班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了,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和全班同学一道认真倾听学生讲解,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老师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想法,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同时强调要注意书的写的规范与完整。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