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2)分子的三大特点(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撒香水、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个问题与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相关。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2、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问:桂花能够飘香,我们也能闻到香味,但是我们却看不到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答: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它的存在,他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物质的微小粒子。实验3-1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讲:实际上,科学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观察到他们的存在,并且还能移动原子。(图像展示)结论: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点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问: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杯水,我们能够真实的看到它的存在,科学家也已经证明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么我们谁能看到水分子呢?答:不能。问:为什么?答: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很小。讲: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x1023个,这样讲,同学们对这些数据可能没什么概念,打个比方,一个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拿一个乒乓球与地球来相比较,他们的差距有那么大!(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问:从刚才桂花飘香的例子中,我们得出分子是及其微小的颗粒,除此之外,还能得到分子的哪些信息呢?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讲: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探究活动一:实验一:氨水与酚酞的实验(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二: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着的)问:实验一中,浓氨水与酚酞直接接触,浓氨水有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性质(化学or物理性质)所以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但在实验二中A烧杯中的酚酞并没有与浓氨水接触,为什么也变红了?这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