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型新授课编写人蔡一纯审核上课时间2017班级小组名称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通过品味文中描写月夜美景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学习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习难点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学法指导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学习本文,重在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诵读的形式,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一、预习与发现(只有充分预习,才能多彩展示!)想一想?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关于月亮的名句呢?二、探究与展示(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集体!)1、播放课文的音频文件。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节奏。3、请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大家齐读。4、组内合作互译: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三、巩固与提升(试试你的身手,挑战无处不在)1、小组讨论:(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事件)(2)找出文章描写月夜美景的句子?品味其妙处?疑惑修正补充(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____________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写作背景:思考:结合写作背景,想一想苏轼真的认为自己是“闲人”吗?四、测评与反思(加油啊,你一定能行哦!)【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五、作业①每组一、二、三号完成练笔:你眼中的苏轼?②每组四、五号收集苏轼有关诗、词。六、教学反思